2008年9月19日 星期五

問題一大堆

當智經建議用盡單程証的quota時,

可笑的是同日另一機構發表新移民帶來的社會問題:

婦女問題

然而,在來港人數當中,有超過四成是以妻子身份申請到港與丈夫及子女團聚的已婚婦女。根據政府的統計,從一九九一年至九六年間,已超過九萬多名的新移民婦女抵港定居,而針對新移民婦女適應香港生活的需要之服務,無論在資源提供方面、或是服務數量,卻頗為缺乏及不能滿足需求。

由於住內地結婚之男士大多屬於低收入的低下階層,故此當其妻子獲准到港後,這些新移民婦女便面對種種的生活適應和壓力問題,但在傳統的觀念影響下,社會大眾會認為新移民婦女和本港的家庭主婦一般,若找不到工作便可留在家中照顧孩子及家人,理應不存在任何適應的問題,故此新移民婦女的處境和需要往往容易被人忽略。

然而透過與新移民婦女的接觸,會發覺她們在適應香港新生活時會面對很大的困難和壓力,壓力的源頭是來自多方面,這包括:居住、經濟與就業、夫妻關係、子女溝通與管教、個人適應及支援網絡等。

居住問題

現時來港的新移民大多聚居在市區的舊樓宇內,例如板間房、閣樓,甚至是一家數口只佔一張雙格床,居住環境惡劣和非常擠迫,有部分會居住在臨時房屋區和舊型的公屋內。香港的居住環境與內地的作比較,實在有很大的差別。筆者曾接觸到一位新移民婦女,她和家人共四人居住在一間面積約八十平方呎之板間房內,四面均是牆壁,並沒有窗戶,該女士表示居住在面積細小而陝窄的房間內已非常不習慣,再加上終年不見天日,心頭總有一份強烈的壓逼感,與她家鄉的大屋作比較,實在是天淵之別。

經濟壓力

此外,家庭經濟與個人就業亦是新移民婦女所憂慮的問題,新移民婦女的丈夫多是非技術低收入的勞工,又或是體力勞動的工人,故此收入低微及不穩定,在家庭團聚後所增加的家庭開支,大大加重了男戶主的經濟負擔。但礙於言語、學歷不足或不被認可、欠缺技能或需要照顧子女等因素,使很多期望能出外工作的新移民婦女未能找到適的工作來增加家庭收入,反被逼留在家裡,倚靠丈夫微薄的入息來維持家庭的開支,入息不穩定使新移民婦女在經濟上面對很大的壓力和焦慮。

夫妻關係

新移民婦女到港後,亦要適應與丈夫的關係。在未團聚前,夫妻多是聚少離多,關係尚算融洽,但相聚後,亦會基於種種的因素,包括夫妻的生活習慣、互相瞭解的程度、文化差異、分隔時、年齡差距、教育程度和思想等而產生適應的問題。假若處理不當,便會引致婚姻關係出現危機。筆者亦得知有新移民婦女在抵港後,因夫妻兩人的性格而導致關係惡劣,妻子亦不時受到丈夫的虐打,但仍默默地忍受,原因是丈夫是新移民婦女的經濟支柱,其次就是該婦女完全不認識香港的服務和資源,以致不懂得如何去尋求協助。但最不幸的是她不但得不到丈夫的家人的協助,反她忍耐下去。雖然並非所有新移民的婦女與丈夫關係不和,但當夫婦兩人分隔多年而再重新一起生活時,雙方才需要一段時間互相適應和建立關係。而在新移民家庭中,老夫少妻也為數不少,假若雙方的結合欠缺穩固的基礎,大家在適應的過程中,難免會產生磨擦,這令新移民婦女難於接受和適應。

兩代溝通

子女溝通和管教會令新移民婦女感到束手無策,新移民婦女在初期不認識香港的情況、教育制度和社會文化,故此未能就一同到港之子女之適應問題給予任何的協助而到無奈。至於對已在港居住多年之子女,由於兩地文化的差異,與子女的思想有很大的隔膜,新移民婦女亦因而發覺自己與時代脫節,難與子女溝通,未能明白子女的需要。

個人問題

至於個人方面,新移民婦女在到港初期,對同住的親人、所居住的社區和整體社會,完全感到陌生,由於對周圍環境不認識,她們除了必須到街市購物外,可能就是整天留在家裡,擔心外出後,不懂辨認回家的方向和路途,同時亦有例子顯示一些新移民婦女在港居住了一段長時間後,仍未有機會離開她所居住的區域。事實上,礙於言語的不同,新移民婦女不會主動地與鄰居或本地民接觸和溝通,雖然大部分的新移民婦女能說廣東話,但卻帶有濃厚的鄉音,與本地人溝通時,很容易辨別出她們是新移民,由於本地人對新移民或多或少也帶有偏見,這使新移民婦女的自我形象低,自卑感很重和不願意與人交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