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6日 星期二

不被接受

昨日終於可以同其中一個自己覺得好好既人食飯, 就係在7樓識既pegy. 老實講見佢之前都有點緊張, 始終離開7樓差不多一年先再有機會見到佢.

同心目中一定有點分別, 只係那個分別會唔會太大. so far佢都仍然係一個好年輕, 好白, 好外國既女仔. In short, 以下幾句交代左今次飯局:
- 你又做左幾年野, 又讀左一陣書, 又做左幾年, 你都應該好大
- 我好後生架, 真係好後生
- 你真係好好人
- 多謝你既禮物
- 人地話分開俾就冇下次架
- 部4就係個客送既, 另外個部係公司機(3g), ipad就個人entertainment
- rules係用黎break既

總結: 可以在一年後再見peg是一件幸運的事, 但事實我們之年紀差距太大, 思想大不同, 要加深了解似乎是不太可能. 肯定的是她是聰明的和有著在外國生活的性格, 希望她會喜歡在香港工作和生活. 只是用廿多元的樂高小玩意及她請客還不算太壞.
Last but not least, I'm just not attractive to anyone. We are just not that into each other.

今天, 一如每日早上趕上到火車站的小巴. 可笑的是今天全車16座坐上15人, 如小弟之前經驗所得, 我旁邊的位置定必無人問津, 只是今天當第15人上車的時候, 她竟然選擇一個要人讓位才可上坐的窗口位都不選擇我旁邊最易入坐的走廊位....唉.
注我一直想不斷改善自己, 讓其他人喜歡, 原來適得其反. 是我做得不夠好還是我根本沒有做好過別人才這樣看自己. 還以為自己有外表有內涵有事業, 原來最原始的第一眼我就已經不合格.
認命吧!

2011年7月25日 星期一

新世代見工 「媽咪話」常掛嘴邊

經濟日報 – 2011年7月25日星期一

過分溺愛子女的家長介入新世代職場生態,叫不少僱主感棘手。有家長得悉兒子獲拉麵館聘用,質問面試官「是否想啲輻射整死我個仔?」;有母親以最了解兒子為由,堅持「代子面試」;有大學畢業生面試時掛在嘴邊的是「媽咪話……」,對工作沒主見。

有社工認為,這反映父母對子女欠缺信心,建議父母學會放手,否則「愛他變成害他」。

擁有不少日式食肆如Pokka Cafe的百佳(香港),其培訓及人力資源發展經理柯文滿,不時接到家長電話,質問為何子女遲放工、甚至代仔女辭職:「以前對於這些事會好反感,現在已接受了!」

麵館聘兒 「想輻射整死我仔」

她在本月初的招聘會上,遇上陪同21歲兒子搵工的家長:「母親站在面試的兒子旁邊,我叫他自我介紹時,兒子還未開口,她即時搶答『他叫xxx』……」

柯請母親在外面等,對方卻堅持留下,為兒子壯膽,經再三勸告下才離開;當她跟兒子交談時,發現對方表現退縮:「他不斷說好驚,問他驚甚麼,他卻說唔知!」

惟柯認為他有心找工,願給他機會到拉麵館工作,但竟惹來母親的不滿:「想啲輻射整死我個仔?」柯最後着對方回家等消息。

子女缺主見 家長罪魁禍首

部分新生代缺乏主見,家長可能是罪魁禍首,ATM Consultant董事總經理沈嘉敏憶述,早前為一名23歲、加拿大金融系大學畢業生進行求職輔導,發現對方對工作、前途完全沒有自己主意︰「問甚麼都答:『媽咪話』!」

原來那位「媽咪」見兒子求職半年未果,遂向沈求助,卻不肯讓兒子單獨面談︰「那母親說兒子的優點、缺點她都知道,問她就可以!」商討多次後才願意讓步。

該大學生是家中獨子,來自富裕家庭,完全「唔憂柴唔憂米」︰「還未找到工作,他媽咪就對他說,『你回港工作,我買一層樓給你。』」

母致電高層 打聽子工作表現

部分中產父母視子女為「金笸籮」,有的甚至四出打聽子女工作表現。中原地產亞太區董事總經理陳永傑,早前曾收到一名不相識的僱員母親來電,查詢其新入職、做前綫的兒子工作表現:「可能她在報章雜誌看到我名字才打給我,我當時說,要了解後才回覆。」

陳沒有敷衍了事,翻查員工紀錄,又向分行主管打聽,發現該員工表現不俗,回覆那母親。對於這個突如其來的電話,陳永傑坦言不感驚訝:「當平時收到投訴處理」,又指自己是80後家長,明白該母親的用意。

青年協會督導主任鄧良順稱,近年有僱主反映部分家長過分參與年輕人求職過程:「有些會請假陪子女見工,不單送他們到接待處,甚至幫個仔遞form(表格),有時還以為是家長來見工!」

鄧認為家長或許會幫倒忙,皆因僱主會質疑求職者的獨立成熟度,或因而降低聘請機會,反映家長對子女欠缺信心,建議家長學會放手:「否則愛他變成害他!」

沈嘉敏認為,父母不應過分溺愛及保護孩子,建議孩子踏入社會後,宜主動給予一定壓力,如規定工作半年後,必須財政獨立。



我實在不明現在的青年人, 更不明白他們的父母, 更不明白他們的possible顧主, 見到candidate帶家長 / 由家長協助竟然會發生在一個以自信拚搏見稱的香港?!
錯的不在孩子 / 父母 / 顧主, 而是一個不合常理的歪曲社會. 相同的事在大陸每天都在發生, 有人帶一箱現金求婚, 求職, 有人靠父母出手入大公司, 有富2/3/4代用錢到外國假留學, 是否香港都要發展到這樣呢?

2011年7月21日 星期四

藍奧議男:真 Yao命,怎忘了感謝黨!

蘋果日報  21/7/2011

姚明昨天「明謝」退位,央視破天荒直播5小時,儼然要當成《建黨偉業》來拍。可惜,這個唯一的主角竟然不合作,整個「明謝」宣言洋洋灑灑上千字,竟然沒感謝黨、沒感謝祖國。真過分, Yao反了!


姚明先感謝籃球運動, CCTV的監製凸眼了;再感謝生活,胡錦濤上廁所了;再感謝親人和朋友,溫家寶說約了人打球;再感謝 NBA和火箭隊的管理層,江澤民不但死去活來,還一個蜈蚣彈站在床上。

CCTV的監製真想給姚明打手勢,提點一下這個腦部缺氧的巨人。姚明之後感謝新聞界、贊助商後說:「最後要感謝這個偉大進步的時代,使我有機會去實現夢想。」 CCTV的監製已經準備好打檢討報告了。

假如我是姚明,我會說感謝毛主席平定天下,感謝鄧小平改革開放讓大家走進桑拿店,感謝江澤民的三個代表讓大家都戴多了手錶,感謝胡主席的和諧社會讓女兒能在小康社會下活潑成長。

中國欄王劉翔是姚明的好朋友,他的速度和姚明的高度,向來是中國國力的象徵。有了直播「明謝」的教訓,將來「翔謝」定大為成功。記得劉翔首奪奧運金牌,就左一句中國人,右一句黃種人,告別時肯定更動聽。

最後有記者問姚明,退休後會多住在美國還是上海,姚明的答案是地球。相比劉翔的狹隘民族主義,姚明算是真真正正的地球人;沒有思想的劉翔再快也只是繞地球跑圈,姚明卻能高出太空看地球。

姚明退了,才顯出他的高大。亞視六點鐘新聞報道也播出長長的姚明紀念特輯,有感情、有血肉;此時此刻,大家更期待那個老江的紀念特輯了。

文:法比奧

東瀛女足奪魁的啟示

蘋果日報 21/7/2011

日本女足歷史性地勇奪世界盃,打破歐美在足壇之壟斷,消息傳來,東瀛舉國狂歡。三一一大地震與海嘯之災民尤感振奮。同處東亞兼份屬同文同種的本港市民固然與有榮焉,而其致勝之道更不無有益的啟示。


此次決賽,無論身材、體力日方均遠遜於對手美國隊。但兩軍相逢勇者勝,敢於與強者抗衡之勇氣實為克敵致勝、創造奇蹟的前提。

與此同時,更重要的是韌性,該隊兩度落後仍能力戰扳平,靠的是「打不死的精神」,永不言敗的鬥志。

這場仗實在贏得漂亮,不僅其本國傳媒以〈大和撫子(喻外表柔弱、內心頑強),世界第一!〉為題出號外,且獲對陣之美國球員讚揚謂「日本隊為她們的國家帶來無限喜悅,我相信這意義更大。我衷心向她們致敬。」東洋魔女堪稱雙贏──既贏了球,又贏了風格!

由此聯想起,最近大陸網上瘋傳一個日本人給中國人的信,其中自稱「我們日本,憑着制度的優越,國民的務實,以及西方的真誠支持,是完全有理由復蘇的……你們十幾億人,十幾億條心思,我們一億日本人都在想怎麼讓我們的國家走出困境」,寥寥數語,既擊中了中共治下國人「一盤散沙」之要害,又道出了身處蕞爾小國的大和民族自尊自強的信念。

面對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日趨名存實亡的現狀,本港市民亟需借鑑日本女足的氣概與精神,挺身而出維護自己的基本權利,使自由民主之花在維港兩岸得以常開不敗,免被扼殺。

為此,首先需要直面北大人軟硬兼施的兩手,以及特區政府因揣摩或屈從中南海旨意,收緊言論及遊行示威自由尺度等行徑。既勇於向北京蠶食本港高度自治、干預特區內部事務之種種舉措說「不」;又積極抵制曾班子不當的施政。

鑑於瞞和騙的愚民術乃中共打江山和坐江山的法寶,故港人務須充份利用一國兩制下現時尚存的言論空間,隨時揭露那些似是而非的爛言,拆穿其詭詐用心,以正視聽。

如最近政府提出的替補機制方案,露骨兼蠻橫地剝奪選民在立法會直選議員出缺時之補選權利,因而成為七一大遊行的眾矢之的。現雖補行諮詢,但最終結果如何尚難預料。仍需市民繼續向當局施壓。

總之,以港人為一方,北大人及其卵翼下之建制派為另一方,回歸以來圍繞着一國兩制之真正實施,一直在進行博弈,核心在於普世價值之存亡,雙方各有勝負。但民主前景不容樂觀。

對於龐然大物、以十三億人口的主子或所謂「三個代表」自居的中共,港人只有勇於鬥爭,堅守一個「韌」字,效法日本女足的精神,才能捍衞自己的權利,保住中華大地上這一塊自由的樂土。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香江前景,繫於你我。


張成覺

自由撰稿人
 
 
足球似乎和國家民族有著天與地的分別, 但細心想想我國為何會如此這般教人討厭, 原來我國本一直欠缺的就是足球裡面必要的合作, 民族感, 務實, 公平, 自由創意.

2011年7月20日 星期三

填鴫必死?


Yahoo! HK
作者 木羽飛  專欄作家

文章電子郵件作者 木羽飛

與童同行 – 2011年7月20日星期三上午3:39

因為女兒正值小一選校,最近跟友儕的話題都離不開香港教育制度。言談間,大家似乎一致傾向認同──直資或私小永遠是首選,選擇津校者,通常只有一個原因:無錢。

這想法有多正確呢?老實說,裏頭有太多千絲萬縷、錯綜複雜的因素,對與錯實在不好說。只是,我近日一直在思考着一個問題:若你問我,對六年小學教育有何期望?我相信,「獨立思考」佔了一個相當重要的比重。

今天實在太多年輕人加入了羊群一族,看Angry Bird的流行已是一例。太多人云亦云,太少認識自己,我認為是今天年輕人的致命傷之一。所以,我是真的希望女兒能成為一個懂得獨立思考的人,對於是非,她應該有自己的一套價值觀。

我再審視自己,平凡中庸,卻自問非羊群之輩,至少因為富士康,我至今仍是堅拒iPhone的死硬派。這種個性是如何煉成的呢?求學階段,我不都是填鴨教育中的一員……我們今天幾乎都把填鴨教育打進「冷宮」,但我明明是在那裏出來的,也好像不至於太差嘛……

身邊人倒心水清:「制度一樣,老師卻不可同日而語了。」

努力回想,所言甚是。猶記得求學階段,課堂內外,都聽了不少人生大道理。曾經有一位老師講過:「你們別恃着自己年輕便可目空一切,浪費光陰。上天很公平的,不論貧富,每人都只有一年十歲、一年十一歲,過了便過了,你不好好珍惜,人生便白白浪費。」

轉眼數十年,課本上的知識很多都已忘得七七八八,但這些人生智慧,點點滴滴累積而成的價值觀,卻成為了重要基石,一生受用。

反觀今天的老師們,面對繁重的工作壓力,即使有千言萬語,也未必有氣力再跟孩子說。所以說,今天的填鴨,或許比昨天的填鴨,更讓人擔憂了。



一直對現時的老師不敢苟同, 作者就是一針見血的提出 "我明明是在那裏出來的,也好像不至於太差嘛" . 為何現在有電子書有多媒體教學母語教學活動教學跳出課室外籍老師....又剩, 青少年的問題和語言表達能力反比填鴨時代差? 我不能說自己在填鴨制度成長有多完美, 也不覺有自己來自填鴨教育有多自豪, 但最基本有判辦能力, 判辨不在於批評別人, 而是自我反思, 先思而後行. 講能力現在的孩子上天下海, 無一不曉, 只是飯來張口, 沒有想過自己為何擁有現在, 見一樣做一樣, 見一樣學一樣, 到真正面對困難就不懂分析再而利用自身能力, 有幾張刀都是假的.
從前不是人人都可以收數萬元當一教職, 現在只要你成績屑有差池, 落入教院或大學本科, 就可以為人師表, 不談個人教學能力, 只談語言表達和charisma跟本就追不上學生和社會的要求. 加上其他公務, 如開會, 帶隊, 行政, 我們可對他們有多少祈望?

聖若瑟教師咆哮小一生忍到瀨尿
聖若瑟教師咆哮小一生忍到瀨尿
名校教了我什麼——女校生的反思
老師呀老師
遊學團

2011年7月15日 星期五

藍奧議男:日本有女足 中國有「失足」


蘋果日報 15/7/2011

12年前,女足世界盃決賽中國女足火併美國女足,最終互射12碼屈居亞軍。今年,日本女足擊敗瑞典女足,晉身決賽挑戰美國,中國卻連決賽周也進不了門。於是,傳媒網民又齊聲疾呼:為何日本女足能,中國女足不能?


網民衝口而出就是待遇問題,但10年前除了球王孫雯外,其他國家隊球員待遇不會比現在好。當然若跟其他行業或運動相比,中國女足待遇的確差得多,所以家長寧願讓女兒練體操、跳水、網球,也不願意女兒練就一雙甲組腳。結果,中國註冊女足人數僅3,000,日本卻有60,000人。

稍稍岔開一下話題。記得此前大陸政府給妓女上妝畫眉,規定傳媒稱呼性工作者為「失足女」,可想而知,從事這個服務性行業的人數有多龐大。上 Google一找,原來武漢有10萬名失足女,東莞更以數十萬計;想想只要其中一半願穿上球鞋,中國女足又何患無人?

寧願失足也不當女足,這是拜金社會的錯。大陸人迷信金錢,連搞波都離不開錢。恒大地產一擲數以億計金錢擴軍,還請來巴甲 MVP加盟,每場獎金上千萬;整個球市為之沸騰,但最後能提高整體水平嗎?英格蘭國家隊已提供答案。

日本男女足短短20年成為亞洲霸主,靠的是持之以恒的發展。最近萬達集團投資5億與中國足協合作,搞所謂拯救中國足球計劃,內容包括青訓、女足、派人出國等等,但整個合作計劃才為期3年,試問能有甚麼效用?

最攞命的是,男女足發展成了政治任務。大陸未來話事人、現任副主席習近平09年提出把足球「搞」上去,本月初更扔出3大願望:世界盃出線、舉辦世界盃、捧世盃;主人一放話,財團、官員還不更積極跟進配合?

文:法比奧
 
 
陶傑講得啱, 中國人連站起來合作為自己生活的鄉村改善環境的能力都無, 又何以結合13億人一同支持一個波呢? 踢波?! 不如去洗腳好過~

2011年7月7日 星期四

扶手電梯

蘋果日報 07-07-2011

民意調查,逾半香港人,懷念殖民地時代。


這些民意,不是天生的「親英」,也不是基因遺傳的「崇洋」。他們出生有幸早一點,懂得比較,擇優而崇,辨高級一點的眷念,「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亦人之常情。

所謂「港英」領導的時代,即使要推出一項很不得人心的政策,也不會粗率亂來。殖民地政府有豐富的帝國經驗,歷史視野,英國講理性和常識( Common Sense),就不會自己給自己一次次埋地雷,製造危機。

譬如,在外交政治學裏,有一種理論,叫「微增論」,英文叫 Incrementalism。

什麼叫 Incrementalism?從 Increment這個字來看,意思是:份量和力量,一分一毫地悄悄增加,讓人沒有明顯的感覺。

就像商場裏的自動電梯。人慣於乘自動電梯,一隻腳踏出去,自動電梯有標準的慢速,人用得多了,習慣了普世自動電梯那種速度,漸漸就渾然不覺。

許多人都有如此經驗:當自動電梯靜止不動時,你明明看到,一隻腳踏上去,在剎那間,彷彿腳下的梯級在動着。定下神來,才意識到沒有。因為看到自動階梯,小腦開始條件反射,把記憶的速度喚醒。然後大腦跟隨,驚醒過來:原來,自動電梯沒有動。

Incrementalism,就是指外交上、政治中,如果想施加壓力,改變什麼,要一點一點來,令目標渾然不覺。自動電梯的速度可以減慢一些,從一減到零點八、零點六,而不是一下子調到零。

麥理浩接手一個暴動後的香港,十年之間,貪污沒有了,木屋消失了,歸屬感都有了,這就是 Incrementalism的運用了。懷念優秀的管治藝術,不問膚色,不帶「鴉片戰爭」的包袱偏見,很難的,對不對?
 
陶傑